第496章 初见天颜 (上)
政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寅时三刻,汴京城尚沉浸在黎明前的静谧中。
刘然伫立窗前,望着东方微白的天际。
这一年,金国刚刚在北方崛起,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元,辽国东北疆域崩裂;西夏崇宗李乾顺当政已二十九年,党项贵族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刘然深吸一口清晨微凉的空气。
他深知自己面圣之际,也正是天下大势暗流涌动之时。
何蓟轻步走进房间,手中捧着那套崭新的閤门祗候官服。“时辰差不多了。“
随后他又看向刘然,不由带着难以掩饰的担忧道:“昨日市井间又起流言,说你在西北杀良冒功,还有人传言你与西夏贵族有私交。“
刘然淡然一笑:“兄长不必忧心。这些流言来得正好,反倒让我看清了某些人的手段。“
见刘然如此,何蓟最后替他正了正幞头,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勉之,慎言。”
“兄长放心。”刘然点头。他此刻思绪异常清晰。
今日面圣,绝非简单面圣。
蔡京的暗示,李纲的期望,市井间突然涌动的毁誉流言,还有那封匿名信……皆如暗流,在此汇聚。
而他,也被层层暗流所裹挟着。
府门外,宫中派来的青呢小轿静静等候。两名小黄门垂手侍立。刘然目光扫过轿子。
依北宋典制,中下级官员严禁乘轿,此乃殊恩。
刘然敛目,从容登轿。轿子起行,稳而轻快。
刘然端坐其中,闭目养神,实则脑中飞速梳理。閤门祗候乃从七品武职,掌供奉乘舆、朝会游幸及大臣导引,位卑而近君。陛下以此职授他,是随手安置,还是别有深意?提举京城西壁厢军教阅所,更是闲差,却也可有所作为……
轿子并未经皇城正门,而是穿侧门,过一道道宫禁,直入延福宫区域。
沿途侍卫林立,甲胄无声,气氛肃穆压人。
在玉虚阁外落轿,一名身着绛紫官服的中年宦官早已候着,面白无须,神色恭谨却疏离,此人正是内侍省副都知,梁师成心腹之一。
“刘供奉,咱家在此恭候。陛下正用早膳,稍后便至。请随咱家偏殿静候。”那人神态颇为和善的说道。
“有劳中官。”刘然拱手,随其步入玉虚阁偏殿。
殿内清雅,檀香淡袅,四壁悬满赵佶亲笔书画,瘦金体铮铮,花鸟精妙。
殿中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刘然眼观鼻,鼻观心,静立等候,心中默想着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之策,但旋即将这些念头压下,正所谓天威难测,过度准备反而可能显得做作,随机应变方为上策。
约莫一刻钟后,殿外传来细微却清晰的脚步声和环佩叮当之声。那副都知宦官立刻躬身趋步至门口,尖声道:“大家驾到——“
刘然立即收敛心神,躬身垂首。
一阵清雅的龙涎香气先飘了进来,随后便是身着朱色袍常服的赵佶,在梁师成和几名贴身内侍的簇拥下,缓步走入殿中。
令人意外的是,赵佶并未直接走向主位,而是看似随意地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初升的晨曦,轻声吟道:“晨曦映朱檐,清露湿琼阶。这般清静时分,最是难得。“
“大家圣明。“梁师成躬身附和,声音轻柔得仿佛怕打破这片宁静。
赵佶这才转身,目光扫过殿内:“都退下吧。师成,你在门外候着。“
“是。“梁师成等人躬身退了出去,小心地带上了殿门。偌大的殿内,顿时只剩下赵佶与刘然二人。
刘然感到一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并不锐利,却仿佛能穿透一切表象,直抵人心。
他保持躬身姿势,沉声道:“臣,西头供奉官、閤门祗候、提举京城西壁厢军教阅所刘然,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赵佶的声音似乎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抬起头来,让朕看看,我大宋的少年英雄,是何等模样。“
刘然谢恩起身,依言抬头,但目光依旧恭敬地微微下垂,不敢直视天颜。
即便如此,他也瞥见了这位传奇的道君皇帝:面容清雅,鬓角如裁,眼神明亮而略显散漫?嘴角含着一丝玩味的笑意。
他站在那里,不像统御四海的帝王,反倒更像一位超然物外的隐士或名士。
“嗯,果然一表人才,除了黑了点,倒是英气内敛,不错。“赵佶打量了他片刻,似是满意地点点头,随即走向书案,那幅著名的瑞鹤图正铺陈其上。
“刘卿,近前来。“赵佶招招手,语气随意得像是在呼唤一位老朋友。
刘然依言上前数步,在距书案数尺处停下,这个距离既不至于太过疏远,也不会显得冒犯。
“听闻你在湟州,以千余众,抗西夏数万铁骑,阵斩其骁将耶和小狗盛。可是实情?”赵佶目光落在画上,仿佛随口一问,殿内空气却瞬间凝滞。
来了!刘然心一凛,深吸气,沉声应答:“回陛下,确有其事。然,非臣一人之功。乃湟州上下一心,青山寨全体将士用命,方得惨胜。湟州吸引党项大半兵力;且又有恩师何灌何提举于调度支援;更有无数士卒血染疆场,方才有臣能有今日活着站在此处。而臣不过适逢其会罢了。”
赵佶,眼里闪过一丝讶异。
“哦?倒是谦逊。朕还听说,你作战勇猛,身先士卒,负伤多处犹死战不退?”
“保家卫国,乃军人之天职。青山寨乃臣之防区,身后便是大宋疆土与百姓,臣无路可退,唯有死战。”刘然如实回答。
好一个'无路可退,唯有死战'!“赵佶抚掌轻赞,“若边将皆有此心,何愁西夏、北辽不平?“
而后他话锋一转,忽然问道:“依你之见,如今西南夷事,当如何处置?朕听闻朝中对此,颇有争议。“
来了!刘然心跳微微加速,脑中瞬间闪过蔡京的警告、李纲的恳切。
他沉吟片刻,谨慎答道:“回陛下,西南之事,臣远在边陲,所知不详,不敢妄议。然,以臣在湟州经历而言,夷夏之防,首在威信。威信立,则蛮夷畏服;威信失,则烽烟四起。立威需强军,然亦需抚慰,需知民心向背。具体方略,陛下圣心独断,诸位相公必有良策。“
赵佶听完,若有所思地看着他,片刻后忽然笑了:“滑头。“
刘然连忙躬身:“臣愚钝,不敢妄言。“
赵佶却似乎并不生气,反而觉得有趣。他走到瑞鹤图前,提笔蘸墨:“朕这幅瑞鹤图,画的是政和二年元夕,祥云绕殿,群鹤来朝的吉兆。都说你是朕的祥瑞,今日便由你,为朕此画题跋,如何?“
这不是询问,是旨意。
更是要将刘然祥瑞之名坐实。
瞬间,刘然感到巨大的压力袭来。
题跋御画,乃是文臣雅士的殊荣,他一个武人,字迹虽不算丑,但岂敢在皇帝面前班门弄斧?更何况,一旦题跋,便彻底与这幅象征圣德祥瑞的画作绑定。但他无法拒绝。
“臣……遵旨。“刘然深吸一口气,上前接过宦官奉上的御笔。
他凝神静气,目光扫过画面上翩然欲仙的群鹤和庄严的宣德门,略一思索,沉腕落笔:“政和壬辰,上元之吉,仙禽来仪,盘旋禁阙。臣然诚惶诚恐,敬跋:此盖陛下圣德格天,仁风被物,故斯祥异,呈现盛世。然一武夫,躬逢其盛,唯思效死边陲,以报鸿恩。“
字迹算不上书法名家,却也端正有力,隐有金戈之气。
内容更是极尽谦卑,将祥瑞归于皇帝圣德,自身定位则牢牢锁在效死边陲的武夫上,既完成了任务,又隐隐透露出不愿久居京华、沉醉于祥瑞虚名的志向。
赵佶在一旁看着,眼中讶异之色更浓。他原以为刘然会写下一些歌功颂德的俗套言辞,没想到竟如此得体,且暗藏心迹。
“好一个唯思效死边陲,以报鸿恩。“赵佶轻轻重复了一遍,看向刘然的目光多了几分审视和探究,“刘卿,是觉得朕这汴京城,不如你的边塞戈壁?“
刘然立刻放下笔,躬身道:“臣不敢!京师繁华,天威浩荡,臣沐浴皇恩,感激涕零。然,边关乃臣之职守所在,士卒乃臣之手足同袍。臣之心,实系于此。“
赵佶默然片刻,忽然朗声笑道:“好!不忘本,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