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各方思量
退朝的钟声尚在紫宸殿梁间萦绕未散,百官已各怀心思鱼贯而出。
蔡京步履沉稳,目不斜视地走在最前,余深与薛昂紧随其后,三人虽无言语交流,但多年默契已让彼此心照不宣。
行至廊下转角处,蔡京方放缓脚步,余深立即上前半步,低声道:“太师,王黼今日之举...”
蔡京唇角微扬,目光仍平视前方:“不过是见风使舵罢了。他既肯临阵倒戈,便说明官家心意已明。”
随后他微微侧首,“余侍郎,你即刻拟一道札子,将今日祥瑞之议详述其中,重点提及西南将士闻讯振奋之情。”
余深会意点头:“下官明白。这便去寻书吏起草。”
“且慢,”蔡京忽然抬手制止,“让子开去办。”
他转头看向薛昂道:“肇明,你文笔更婉转些,切记要突出天意与民心相合之意。”
薛昂躬身领命:“太师放心,下官晓得轻重。”
三人正言语间,忽闻身后脚步声近。王黼满面春风地走来,仿佛方才朝堂上的倒戈再自然不过。
他朝蔡京拱手一礼:“太师今日在朝堂上所论甚是在理,祥瑞显现,正是天佑大宋之兆。”
蔡京神色淡然,还了一礼:“王中丞过誉了。不过是尽人臣本分罢了。”
他目光略过王黼,瞥见正从殿中行出的郑居中一行人,便故意提高声量,“中丞既然也认同祥瑞乃天意所示,不如一同往政事堂商议具体条陈?”
王黼何等精明,立即应声道:“正当如此。下官虽不才,愿助太师一臂之力。”
这一幕恰好被步出殿门的郑居中、张康国等人看在眼里。
张康国冷哼一声,压低声音对郑居中道:“好个王黼,转脸比翻书还快。”
郑居中面色如常,只淡淡道:“朝堂之上,本就如此。”
他目光扫过正与蔡京谈笑风生的王黼,眼中掠过一丝冷意,“且让他得意片刻。西北军情紧急,不是靠祥瑞就能解决的。”
刘正夫凑近低声道:“郑公,眼下该如何是好?蔡京显然要借题发挥,若是真让他们促动西南用兵,西北防务空虚,后果不堪设想。”
邓洵武此时也从殿中走出,见郑居中一行人站在廊下商议,便缓步走近:“诸位可是在忧心西北军情?”
他长叹一声,“今早接到的急报,党项人已在藏底河城增兵三万,其势汹汹啊。”
郑居中颔首:“邓知事所言极是。方才在朝堂上,某观官家虽未立即采纳进兵之议,却也没有否决。”
他沉吟片刻,“为今之计,唯有从长计议。不如请邓知事将西北军情详细整理,我等联名上奏。”
“正当如此。”邓洵武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这是今早才到的详细军报,诸位可先过目。”
几人正要细看,忽见高俅悠然走来。
这位殿前指挥使仿佛全然不觉方才朝堂上的剑拔弩张,笑吟吟地道:“诸位相公还在商议国事?真是鞠躬尽瘁啊。”
郑居中微微一笑:“高太尉不也是如此?方才朝上提出的调动禁军之议,颇见太尉忠心为国。”
高俅摆手笑道:“郑相公过奖了。我身为朝廷命官,只是为官家分忧罢了。”
而后他话锋一转:“听闻刘供奉日前向官家进言了对京城禁军的看法?”
此言一出,众人皆怔。这事竟无人听说。
高俅见状,故作惊讶:“怎么?诸位相公还不知道?刘然虽只是个西头供奉官,但提举教阅所已有段时日,对京城禁军状况颇为了解。他建言将禁军与西军优势结合,互调军官士兵交流历练,据说官家颇为意动。”
说罢,他拱手一礼,悠然离去,留下众人面面相觑。
张康国皱眉道:“刘然不过一个西头供奉官,怎会突然进言兵制之事?”
郑居中目光深远:“看来,蔡元长布局已久。他先是祥瑞,再升刘然升官,派往西壁禁军教阅所,而后再是兵制改革,这是要全面掌权啊。”
与此同时,蔡京一行人已来到政事堂。
王黼果然跟随之来,表现得极为热忱。众人刚落座,便有书吏呈上茶汤。
蔡京慢条斯理地品了一口茶,方道:“今日请诸位来,是要商议西南用兵的具体条陈。既然天意已显,我等为人臣者,自当顺势而为。”
薛昂立即接口:“下官以为,当立即发文催促赵遹进兵。祥瑞显现,军心振奋,正是用兵良机。”
余深虽在朝堂激昂,但私底下却较为谨慎:“下官以为,还是应当稳妥些。可先命赵遹拟定具体进军方略,同时筹措粮草,待一切就绪再行发兵。”
王黼此时笑道:“两位侍郎所言都有理。不过下官以为,既然要借祥瑞之势,就当速战速决。不妨双管齐下:一面发文催促赵遹进兵,一面从各地调集粮草支援。”
蔡京颔首:“此言有理。那就请王中丞起草催兵文书,余侍郎负责粮草调配,郭侍郎拟定赏格细则。”
他顿了顿,又道,“方才高太尉提及刘供奉对禁军的看法,诸位可有所闻?”
众人皆摇头。蔡京微微一笑:“据闻是一套促进禁军与边军交流历练的新策。官家甚为满意,已命梁师成交由枢密院审议。”
余深顿时明白蔡京的深意:“太师的意思是...”
“既然是促进军制改革,自然需要试点推行。”蔡京目光扫过众人,“若能借此机会调整西北与京畿防务,为我所用,岂不美哉?”
便在此时,忽有内侍来报:“启禀诸位相公,官家召梁大官、高三官入后宫赏画去了。”
蔡京眼中精光一闪,面上却不动声色:“知道了。我等继续商议。”
待内侍退下,王黼率先笑道:“官家真是好雅兴。想必是又得新作,要请二位官家欣赏了。”
余深却皱眉道:“这个时候赏画...”
他话未说完,但众人都明白其意:国事当前,官家却仍有闲情逸致赏画作乐。
蔡京抬手制止:“官家日理万机,偶得闲暇也是应当。”他话锋一转,“既然如此,我等更应当尽快拟定条陈,以免耽误国事。”
政事堂内的商议一直持续到午时。
待众人散去后,蔡京独留余深,问道:“赵遹那边,可有什么消息?”
余深低声道:“日前收到密报,赵遹似乎对速战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卜列部落据险而守,强攻恐损失惨重。”
蔡京冷哼一声:“武将畏战,岂是国家之福?你私下给他去信,就说朝中已有决议,若他不能速战速决,自有人可代其职。”
余深心中一凛,应声道:“下官明白。”
另一边,郑居中并未回府,而是邀邓洵武、张康国、刘正夫等人至枢密院议事堂。
邓洵武将西北军报铺在案上,神色凝重:“诸位请看,党项人不仅在大规模调动兵力,还在边境修筑工事。其心叵测啊。”
刘正夫皱眉道:“若是此时从西北抽调兵力南下,恐怕...”
张康国猛地一拍案几:“蔡元长等人这是要误国!只为迎合官家喜好,竟置边防于不顾!”
郑居中相对冷静:“光生气无用。当务之急是设法让官家明白西北形势之危急。”
他看向邓洵武,“邓知事,能否将边境形势绘成图册?官家喜画,或许可视象更易理解。”
邓洵武苦笑:“某已试过。但边境地图枯燥,官家只看了一眼便搁置一旁。”
众人沉默片刻,刘正夫忽然道:“或许可从刘供奉对禁军的建言入手?”
张康国顿时不悦,衣袖一甩:“那刘然分明是蔡京一党,怎会相助我等?”
刘正夫摇头,手指轻点太阳穴:“非也。据我所知,刘然虽得蔡京提拔,但并未投靠于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况且刘然久在西北,深知边防之重。”
郑居中沉吟片刻,缓缓站起身来到窗前,望着窗外渐沉的夕阳。
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修长,投在青石地板上。
“刘公说得有理。”他转身面对众人,目光坚定道:“看样子,还得派人前往刘然那聊一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