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评判
甚至连负责宫廷安全、平时以冷酷著称的锦衣卫们,此刻脸上也不再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而是露出了少见的愤慨之情,他们的眼神齐刷刷地望向了代表文官阵营的王大人,显然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
王文顿时慌了神,全身上下仿佛失去了所有依靠,手脚不由自主地发抖起来。
张洪那段令人不寒而栗的经历仿佛一面明镜,无情地映照在他心中。
一想到自己有可能会遭受同样的命运,他就感到一阵恐惧和无助。
要知道,在那场大军回师的过程中,张洪因对李承影怀有不满情绪,不论是在明军大营内,还是在外公开宣府校场上,都不顾一切地多次与这位权臣针锋相对。
他固执地认为,自己身为御史的身份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防护墙,足以抵挡住任何来自权贵势力的压力或威胁。
然而,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个耳光,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天真和无知是多么的可笑。
在归途中发生的那一幕幕至今仍让旁人谈之色变。
先是那天清晨出发不久后,张洪所骑乘的那匹一向温顺听话的战马忽然如同脱缰野兽般狂奔起来,全然不顾主人的勒令,直接把他狠狠摔下马背,要不是幸运地及时滚开,恐怕已经葬身于马蹄之下。
紧随其后的则是更为诡异的一连串事故——当他改乘马车继续赶路时,车厢突然间莫名其妙地散架断裂,不仅没能找到新的交通工具替换,反而被孤零零地扔在荒郊野外。
他和他的忠实仆人只能瑟缩着身子坐在残破的车轮旁,绝望而又无助地等待救援。
两天之后,才侥幸遇到一支途径此地的小商队,这才得以脱险。
否则的话……
好不容易回到京城,但噩梦并没有就此结束。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洪发现自己的家门成了盗贼们最“青睐”的目标之一。
家中财物屡遭窃取,甚至还有好几次险些酿成大祸,这使得他妻子整日里惶恐不安,最后不得不带着孩子逃离这座城市,返回乡下老家暂时躲避风头。
他鼓起勇气告到了五军都督府,心中满是委屈和愤怒,希望能得到公道。
但那里的官员却只是淡淡地说:
“军士的事归军管,你可有证据?”
听到这句话,他的心凉了半截,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找到确切的证据无异于大海捞针。
无奈之下,他只好转向锦衣卫,想着或许那里能为自己伸张正义。
没想到刚说明情况就被冰冷地告知:
“我们只负责维护京畿安全,其他的事情不归我们管辖。”
随即被“礼送”回家,那种被人敷衍的态度让他如坠冰窟。
不甘心的他又去了顺天府。
幸好,顺天府尹出于同僚间的情分,并没有立刻拒绝他,在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决定派更多的人手在其家附近加强巡逻,希望能够给对方造成一些压力。
本以为这样就足够吓退那些人,谁知道这善意举动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报复。
就在当天晚上,执行任务的差役突然遭受袭击,全部被打晕后捆着扔在顺天府的大门口,成为全城茶余饭后的笑柄。
事后这些被打的差役们一个个面色铁青、牙齿打颤地坚称自己当时喝得太多,是在跟同伴开个玩笑而已,绝对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势力威胁逼迫。
最让人心寒的是,就在这件事发生的同一天清晨,当朝重臣张洪坐着官轿准备前往紫禁城参加朝会时,遭遇不明人士暴力破坏。
不仅他那装饰考究、彰显身份地位的官轿被生生拆解成碎片洒落一地,就连两位常年跟随的忠实仆人也未能幸免于难,满脸淤青肿胀如同两个大馒头般无法认出本来面目。
面对如此境遇,两个可怜的轿夫当即辞别返回家中休养。
从此以后,堂堂的一品大员每天上下班都不得不徒步走完全程。
此刻,王文正独自坐在自家书斋内思绪万千,回想起最近发生的种种变故,愈发觉得前路渺茫。
尤其想到张洪目前所受之困顿,仿佛看见自己不久之后也会面临相同境况。
更令他难以释怀的是,身边那些同样参与过宣府战役的同袍们,每每望向自己时,眼底流露出的那种不满甚至可以说是敌视的眼神,仿佛一根根尖锐的刺直插心底。
他只好闭上了嘴巴,脸上泛起了无奈和委屈。
“我看你们平日里个个自诩熟读圣贤书,说话要是不带上几句‘子曰’、‘诗云’都觉得不好意思开口,实际上一个个读书读到脑子里都锈住了。”
李承影毫不留情地向着文臣们发起了新一轮的指责,声音中带着一股冷嘲热讽的语气,仿佛要将他们心中的最后傲慢也给撕碎。
“陛下曾明确说过修建忠烈祠,并且没有说不让文臣入祠!”
这句话一出口,整个大殿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李承影身上,大家面面相觑,显然被这一突发状况给惊呆了,包括高高在上的天顺帝也是愣住了半晌才回过神来,眼神中流露出些许迷茫与不解。
“忠烈祠,是供奉那些为大明付出生命代价的英烈之地。
是对帝国效忠至死的壮士们的纪念场所。
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规矩,非得是在沙场上战死才能被列入祠中接受后人祭拜?陛下从未这样指示过!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只会曲解陛下本意的文字狱者才会出现如此局面。”
随着话语的加重,李承影的声音也开始变得激动起来,仿佛胸中藏着一团怒火即将爆发出来般令人窒息。
“我记得很清楚,在宣府那段时光里,陛下曾亲自对我言及此事。
他说,待到忠烈祠落成之后,不论身份高低贵贱、无论官职大小、也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但凡是对得起大明朝堂、尽心尽力为其效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之人,都将按其归西之先后顺序被镌刻于祠内石碑之上,永远享受着后代子孙所敬献的香火。”
说到此处时,他的双目中闪烁出一种坚定而不容置疑的光芒,好像在向所有人展示一个铁一般的事实——这是来自皇权最直接的认可与肯定。
天顺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带愁容,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他那忧郁的目光仿佛被李承影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心事,其实,他内心正在拼尽全力地回溯着记忆的河流,努力回想自己究竟何时说过类似的话。
额头上隐隐约约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水,可见这件事对他造成的困扰有多深。
然而,随着李承影话音刚落,整个金碧辉煌的大殿内瞬时变得如同沸腾了一般,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喧闹景象。
众大臣或高声交谈,或彼此间窃窃私语,眼中充满了好奇与疑惑。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热烈的气息,每一个人都在讨论着刚才所发生的事情。
虽然议论纷纷,但他们心中对于李承影所陈述的内容并未表示出丝毫怀疑——毕竟,在所有人看来,胆敢伪造圣旨那可是会招致诛九族这样严厉惩罚的行为啊!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乎自身安危的问题,更是连累家人、亲友乃至整个家族命运的重大抉择,故此没有谁愿意轻易去尝试这种险境,更何况此时此刻至高无上的帝王正坐于高堂之上注视着这一切呢?要是这个时候还敢于公然违抗皇命甚至假冒其意旨,则无疑是向死路迈进。
但事实上,所有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极大的误会之中。
实际上,“忠烈祠”的修建计划虽然是由天顺帝亲自宣布于宣武城外校场,但是背后的真正策划者却是李承影。
彼时只有二人独处,因此关于这件事情具体细节知晓者少之又少。
这样一来,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除非皇上主动开口澄清事实真相,否则任凭对方如何描述都不会有任何反驳之声响起。
其实李承影原本也没料想到可以借题发挥至此程度。
直至刚刚踏入大殿前听闻王文一番言论之后,灵光一闪,立刻意识到了利用这一机会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的可能性。
于是乎,在不假思索之下便立即修改了自己的说辞,并大胆地增加了关于“文臣”部分的内容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立场……
这下好了,基本上所有人都满意了。
尽管一些文臣内心略感不快,觉得与那些粗犷的武夫共处一处有损他们的高雅形象,然而李承影的话掷地有声:
不论你是舞文弄墨的笔杆子还是横刀立马的勇猛战士,只要对大明忠心耿耿并且做出过贡献者,就有机会被供奉于这座象征荣耀的地方,唯一评判的标准便是他们为国捐躯的时间先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