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不计后果
可现在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就算所有资源充足到位,这项工程也不可能如期完成!”
天顺帝的话语间充满了无奈,语气里透出对现实无情束缚的无力感,就像被囚禁于黑暗中寻找不到出路的小兽般狂躁不安。
对于李承影这样平时总以处变不惊著称的人物,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变故前竟然显得手足无措,这让一直将他视为楷模的天顺帝感到既惊讶又失望。
毕竟在他心里,李承影应该是一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冷静应对任何挑战的存在。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如此出乎意料,以至于这位年轻皇帝心中的那道精神支柱也在这一瞬间微微摇晃起来。
“你们着什么急,我敢应下来,就自然有把握。
你们不用担心这个,也把心放在肚子里,”李承影嘴角微微上扬,自信的目光扫过众人的脸庞,“那些人绝对不会给我使绊子,而且还会尽最大可能满足我的一切需要。”
他语气中透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啊?怎么会这样!”
吴春全满脸惊讶地叫了起来,脸上堆满了困惑和不理解。
“先生你是没和那些文人打过交道吧,他们肚子里可全是花花肠子呢!随便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能让你白费半天功夫,甚至功亏一篑。”
说着,他又连忙看向曹鼐,不好意思地补充了一句:
“老曹你别在意啊,不是说你。”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息,大家都在为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感到焦虑不安。
仿佛洞悉了大家的心思,李承影接着说道:
“你们尽管放宽心。
我相信他们最多在三天之内就能把建造图纸送来,所以我们留下的准备时间不多,也就只剩三天了。”
他的话语里既有安抚,也有催促。
“既然先生已有万全之策,那需要我们配合之处还请明言。”
曹鼐果然是当朝首辅,在场的人都有些乱成一团之时,唯有他能够迅速找到重点,语气平缓而镇定。
面对这位地位显赫的长辈提问,李承影略微思考了一会儿后,反问道:
“对了,请问忠烈祠打算修建在哪个位置?”
此话一出,现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周围的人你看我、我看你,脸上写满了无奈与忧虑——原来连具体地点都还不知道就已经揽下任务的人,正是眼前这位信心满满、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啊。
这样的行为不仅让他们感到困惑,更增添了几分对未来计划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不确定性。
“本来还未最后确定,不过已经有了些眉目。
钦天监提供的两处地点选择,一处位于社稷坛旁,象征国家之根基。
另一处则在外城安定门外的地坛附近,那里开阔且安静。”
工部右侍郎主永和的声音温和而有底气,在座之人无不听得十分清楚。
作为负责国家工程建筑部门的重要官员,他能够获得并分享这样的信息自然是再正常不过了。
闻言之后,曹鼐稍微前倾身体,语气诚恳地问道:
“李先生需要我们这边做些什么吗?若是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某些手段让整个流程稍微拖后几日。”
李承影轻轻地摇了摇手,并没有太过在意此事,“算了罢,毕竟这些都是为了那些曾为我大明帝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们,老夫实在不想在这上面与他人争执什么利益得失。
这件事情就按照现有计划进行吧,无需特意拖延。”
随后,李承影的目光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工部专家主永和,“以您专业的眼光来看,这两者之中哪一个更为适宜建造呢?我个人倾向于在安定门以外的地方施工。
一方面那边空间更大,有利于建筑材料如木材与石材的大规模存放及加工。
另一方面距离市区稍远一点的位置也更加利于减少扰民情况的发生。”
说到这里时,李承影停顿了一下,眼神却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一旁静坐听讲的皇帝天顺帝身上。
“陛下您的看法如何?”
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形式上的询问,而是出自内心的尊重与请示。
“这个,朕觉得两个地方都可以,就看先生想选在哪修了。”
天顺帝微微皱着眉头,他并不明白李承影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心中有些疑惑。
在皇宫之中,他习惯了决断一切大事小事,但这次,面对李承影询问,他却突然感到不同以往的谦逊。
阳光从窗外洒落,照得殿内一片明亮。
“既然陛下都没意见,那我们就选择在社稷坛附近修建吧。
忠烈祠保佑国家长治久安、国泰民安,正应其意。”
李承影缓缓说道,目光坚定而深远,已将这座未来宏伟建筑的模样在心中勾勒出来。
听到决定后,天顺帝点了点头,露出赞赏的神色。
“接下来就是着手准备了。”
李承影继续吩咐道:
“主永和、井源,你们现在回去组织人员吧——石匠、砖瓦匠,尽量多找一些。
还有木匠,技艺越高越好。
我们争取在春暖花开之时开始动工。”
“先生,您这是打算自己制作砖瓦?”
主永和疑惑地睁大眼睛,“到时候咱们可没那么容易找到那么多优质的粘土啊!况且做砖还需要大量的糯米粉作为黏合剂......”
“这点无需担心,我自有办法。”
李承影微微一笑,“只要计划进行顺利,材料自然会齐备。
另外还有一事:
你们要放出消息,说明此次建设是为了纪念英雄英烈,希望大家能积极响应参与,工钱将会比往常多一倍。”
话音刚落,只见李承影转身便欲离开,动作轻快而果断,仿佛刚才讨论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慢着,先生!”
见此情景,一直沉默未语的井源开口拦住了他,“这些倒也不难操作,但是按照目前市场行情来算,光是采购砖瓦一项开支,恐怕就要超过十万两白银。
再加上人工费,整个项目至少需要十五万两才能完成呀!”
此时,天顺帝也看向了李承影,虽然他对具体的财务问题并不十分了解,但也能感受到这项工程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一项不小的负担。
不过看到李承影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又不禁生出几分信任与期待。
“还有木料,许多优质的木料要从外地尤其是江南才找得到。
你想象一下,这些巨大的木材通过狭窄蜿蜒的河流和崎岖不平的道路运过来,光是运输时间最短也要三个月。
这还没算上砍伐、挑选木材的时间。
这样的话根本不够啊!”
主永和眉头紧锁,语气中充满了焦虑。
“这些细节你们先不要去管,按照我说的办吧。”
说话的人语气坚决,给人一种不容置疑的感觉,“主侍郎,我这两天想看看朝廷之前修建类似建筑的一些记录。
麻烦你辛苦一下,把这些信息汇总起来,特别是关于规制的部分。
如果有现成的设计图或施工草稿的话就更好了,一并整理给我。”
“陈大人,你觉得那个李承影真的有能力做到?”
刘佐的脸上写满了怀疑,仿佛对方说的是一种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开什么玩笑呢?他不过是一次偶然机会下打赢了一场战争,便认为自己从此可以无所不能了吗?竟然敢这样夸下海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这种狂妄的态度可不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人应该有的。”
陈循轻蔑一笑,接着对刘佐说道,“不过,这也给我们了一个观察他的好机会。
你传达下去,让各个相关部门全力支持他所需的一切资源。
无论是人手还是物资,只要是合理的需求,都尽量满足。”
说到这里,陈循的眼神变得更加犀利了:
“我也挺好奇,倒要亲眼见见,这位自命不凡的年轻人怎样才能在短短三个月内建好忠烈祠!”
说实话,作为内阁次辅,陈循一直以来都以其超凡的气度与远见卓识闻名于朝廷。
当他初次翻开李承影的履历资料时,眼前便浮现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形象,这使他不由得动了心,想着一定要把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拉入自己的阵营里来。
彼时,他已经在心里盘算好了接下来几年如何扶持这位有为青年,比如安排其明年就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再之后更是直取进士功名。
虽说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以来,经过数百年风雨变迁与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丝合缝且公平公正的选拔体系,任何试图从中作弊牟利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然而对于像陈循这样身居要职、手握重权之人而言,只要稍微动一动手腕,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给予某些特定对象一点特殊关照并非难事。
可就在今天早朝之上,当听到那位令自己充满期待的年轻人竟然毫不顾及礼节地在金銮殿上大声争执,并出言挑衅之时,那一刻仿佛冷水泼头般浇灭了陈循所有关于培养其作为接班人的念头。
只见当时皇帝脸色铁青,众大臣纷纷侧目而视——那股子莽撞无畏的样子简直让人无法将其与“书生意气”联系在一起,反倒更像是军营里未经驯化的粗犷汉子。
于是乎,内心满是失望与不屑的陈循暗暗下定决心:
既然对方如此目空一切,那就让事实给他一个狠狠的教训吧!看看这位让陛下不顾颜面执意拜师的所谓‘狂生’,究竟是怎样一位不计后果、肆意妄为之人?是否真如其言行一般刚愎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