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郡王的真心
王妃早已在桌前等候多时,见沈九安进了门,她迎着上前接他,“九安,我闭关这两天,你没有惹是生非吧?”
“母亲,您这说的哪里话,孩儿在您心里就这么不着调吗?”沈九安撇撇嘴,声音高了几分。
“好了,多大的孩子了,还这么不识逗。”王妃拍了他胳膊一下,拉着沈九安落座。
素闲有眼力见儿,看主子们都坐定了,她双手一拍,丫鬟们一一端着早膳进房。
早膳一来,沈九安眼睛都亮了,饿了一晚上,现下确实有些饿了。
王妃也很懂这个儿子,让厨房做的都是沈九安爱吃的饭菜。
沈九安连忙动筷子,王妃也没拦着,反正是在家中,无所谓礼仪体面。
俩人说说笑笑,一顿饭眼见吃到了末尾。
倏地,王妃先前还有说有笑,话锋一转,对沈九安说道:“安儿,你那天想跟我说什么来着?”
沈九安不易察觉地顿了顿,有些心虚地说:“哪天?”
“就那天,我房中那个小丫鬟打翻铜炉那日,年纪轻轻记性就这么差了。”王妃眼底泛出深意,神情仍保持自然。
“哦,那天啊,我想起来了,没想说什么啊。”沈九安继续装傻。
王妃见他这副模样,大抵猜到了他那日没说出口的话,怕就是为了衔月开口的。
眼看沈九安继续装傻,王妃也不急。
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脾性自然知晓。
她慢慢地放下碗筷,拿起帕子轻轻擦嘴,“安儿,你大哥的婚事推迟些,是因为他身子不好,其实你的年纪也不小了,可有心上人啊?”
怎么跟沈九安说话,王妃拿捏得恰到好处。
沈九安当即心思一沉,这是要问他衔月的事情。
正如昨日沈慕风所言,沈九安可以不在乎衔月的身份地位,王妃必然在乎。
“没有,母亲。”沈九安打死不吐露半字。
见沈九安这次倒比以往反应快了几分,怎么都问不出,王妃自有办法。
她接着问道:“无心上人也好,我欲有意进宫面皇后娘娘,为你求得一门匹配的好姻缘。”
王妃笑得开怀,沈九安这样不认那女子,看来似是也没多少感情。
“母亲!”沈九安突然站起来。
王妃被他的动作吓得皱起眉头,“何事?安儿。”
“哦,没没事。”沈九安又悻悻地坐下,无声地吃着饭菜。
原本一桌子喜欢的饭菜,现在味同嚼蜡。
沈九安沉默良久,任由王妃与素闲二人在一旁说着这家的姑娘,那家的姑娘。
“母亲...其实,我已有心上人了。”沈九安说的声音极低。
王妃耳朵听了全,一字一句印在脑子里。
“哦?是哪家的姑娘,说出来让母亲听听。”现在换王妃装不知道了。
“母亲,她,她只是个丫鬟。”沈九安声音愈发小。
“九安,一个丫鬟,你要是想要个通房丫鬟,等你过十七岁,母亲自会为你物色。”
王妃把台阶给沈九安留好,若他现在改口,仍有路可退。
“不,母亲,孩儿不想让她当通房丫鬟,孩儿想娶她,明媒正娶。”沈九安说得极为坚定。
若沈慕风在此,听到沈九安这番话,定会赞扬他是个敢做敢当的好男儿。
只可惜,对面坐着的是王妃。
听了这话,王妃脸色顿时拉下来,“九安,你把这话收回吧,母亲权当你没有说过。”
“不,母亲,孩儿是真心的,她叫楼衔月,孩儿是真心喜欢她,求母亲成全。”沈九安说着便跪在地上。
王妃脸色愈发黑,大手重重地拍在桌上,震得一屋子丫鬟哆哆嗦嗦。
素闲招呼所有丫鬟都出门守着,屋中只留下王妃与沈九安二人。
主子的事,都是大事,奴仆是最不能掺和的。
王妃翻了一个白眼,语气冷了三分,目视前方,不去看他一眼,甚至都不想去扶他,口中厉声道:
“你堂堂一个郡王殿下,竟为了一个小丫鬟下跪。我可真是养了一个好儿子,你给我长了好大的脸!”
说罢,又是一掌拍在桌上。
这一次,换沈九安哆嗦。
他的头垂得越来越低,睫毛遮盖住视线,挡住他半张脸的神情。
只得通过沈九安哆嗦的身子,来判断他此刻怕极了。
两人僵持片刻,毕竟是王妃的亲生儿子,见他这样跪着,王妃也不想过分责罚他。
“你起来吧,今日之事,我只当你没说,回你的洛水阁好好反思。”王妃冷言道。
沈九安跪在地上没有动静。
直到王妃去看他,他才抬起头,眼底一片猩红,有泪水泛出,他哽咽着说:
“母亲,孩儿长这么大,从未喜欢过哪个女子,只有她,孩儿真的很喜欢她,求母亲成全。”
王妃的神情逐渐转为不可置信。
她不愿相信,眼前从小到大娇生惯养的儿子,居然真的会喜欢上一个丫鬟,还爱得如此之深。
她蓦地心中一阵忧伤。
沈九安不争气,她接受了;
沈九安读书不行,她接受了;
沈九安不懂筹谋,她也接受了。
为何,她的儿子,居然不成器到如此地步。
居然自降身份,去喜欢一个被抄了家,做过别人通房的丫鬟。
“她曾是沈慕风的通房丫鬟,你可知道?”王妃把衔月最秘密的事情告知他,希望由此激醒他。
沈九安脸色一阵难看,他确实不知此事,沈慕风与衔月也并未告诉他。
但是他和衔月的第一次,他清楚地记得,“母亲,衔月她不是,大哥并未宠幸她......”
王妃彻底心死了,没想到二人竟然暗中苟且。
她居高临下地盯着沈九安,阴沉着脸说道:
“本朝有官制,官宦之家的男子未过十七岁不可收通房,你可清楚你在干什么?传扬出去,你的名声受损,我还如何到皇后娘娘面前帮你说亲?”
沈九安瘫坐在地上,他知道,他都知道。
可是他对衔月绝不是一时兴起。
“母亲,孩儿知道。”他的头垂得越来越低。